玉米常见的几种生理病害

玉米常见的生理病害分别有:

一、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矮花叶病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尤其是幼苗三至七叶期最易感病。最初在心叶基部沿叶脉向上形成许多虚线状退绿小圆点,以后逐渐形成断续条点,再扩展至全叶,一般第1片病叶失绿,从基部沿叶脉两侧向上扩展,形成倒“八”字形,随着病情的发展,叶脉间叶肉逐渐失绿、变黄,而两侧叶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花叶。感病后的植株表现不同程度的矮化,早期感病植株矮化严重,后期感病植株矮化较轻,一般较正常植株矮化10%~30%,感病较重矮化50%。重病株早期心叶扭曲成畸形,叶片不能展开,植株明显矮小,抽雄后雄穗不发达,分支减少甚至退化,果穗变小,秃顶严重不结实。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有效防治玉米矮花叶病的根本途径。在病害易发区域,用抗病品种取代感病品种。

    2、防治蚜虫

在麦蚜大量向玉米迁飞的前期,此时应集中力量消灭传毒介体蚜虫,以减轻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和流行,同时植保部门应做好小麦蚜虫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工作。

    3、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

玉米适期早播、种植最好采用地膜覆盖。地膜覆盖不仅使玉米出苗早,避开蚜虫迁飞传毒的高峰期,而且还有驱蚜作用,使田间病株较常规露地病株降低。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性。结合间、定苗拔除杂草、根除毒源,减少侵染源,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

    4 药剂防治

玉米矮花叶病是病毒病,用一般的杀菌剂防治效果不佳,宜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在玉米三叶、五叶、七叶期各防治1次,同时可选择喷一些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二、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严重时可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玉米粗缩病主要靠灰飞虱传播,灰飞虱有趋绿特性,小麦收获后向玉米迁移。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苗期特别是5叶期前为敏感期,2叶1心时最易感,播种早的夏玉米敏感期因为与灰飞虱重发期正好吻合而更容易感染此病。由于去年农资价格上涨、粮食价格走低,部分农民不种小麦而只种一茬玉米,今年白地夏玉米面积比往年增多。现在我县小麦还未收获,玉米播种却已开始。这些白地玉米播期早,要特别对该病引起重视。

一、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又叫花叶病毒病,病株节间缩短、严重矮化、茎秆粗,叶子像君子兰,叶色浓绿,宽短质硬。叶背脉上有肿胀白色的蜡泪状突起,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条斑。病株分蘖多,根系不发达易拔出,轻者虽抽穗,但半包在喇叭口里,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雌穗花丝不发达,结实少,重病株多提早枯死或绝收。

二、易发病原因

1.近几年冬季气温偏高,利于灰飞虱安全越冬,带毒的灰飞虱越冬基数偏高。

2.白地夏玉米播种早,造成玉米苗期的易感病阶段与灰飞虱的迁飞盛期相遇。

3.田间管理粗放、草荒重,为传毒媒介的栖息与繁衍创造了条件。

4.施肥比例不当,有机肥用量少,锌铁等微肥较缺乏,土壤养分不均衡,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利于病害发生。

三、综合防治

玉米粗缩病防治策略应强调预防为主、适期早防的原则,应突出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关键期的药剂防治措施。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完全是由带毒的灰飞虱的传毒所致,因此消灭或避开灰飞虱的传播侵染是预防粗缩病发生的重要途径。

1.清除地头、垄沟以及田间的杂草,压低灰飞虱虫口基数,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减少初侵染源。

2.平衡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实践证明,增施有机肥,调节氮、磷、钾的施用量,增施锌铁等微肥,搞好配方施肥,能有效减轻该病的发生。

3.采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或包衣。种子处理试验表明,60%高巧悬浮种衣剂0.4%~0.6%、25%先净悬浮剂按种子量2%拌种,田间试验防效可达70%左右,大田发病明显减轻。

4.玉米出苗后尽快进行喷药防治,可用10%吡虫啉15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30毫升或48%毒死蜱60~80毫升,对水30~40公斤喷雾。为保证效果,隔7天再防治一次。

5.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病株,以免成为再侵染的毒源。

                                                                                                                      三、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斑病、玉米枯叶病。

症状:该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防治方法:该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如:京早1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冀单30、冀单31、冀单33、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1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绥玉6号、龙源101、海玉89、海玉9号、鲁玉16号、鄂甜玉l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农大3138、农单5号、陕五9ll、西农ll号、中单2号、吉单lol、吉单131、C103、丹玉13、丹玉14、四单8、郑单2、群单105、群单103、承单4、冀单2、京黄105、京黄113、沈单5、沈单7、本玉9、锦单6、鲁单15、鲁单19、思单2、掖单12、陕玉9号。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作用堆肥,实行轮作。

   (3)药剂防治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四、玉米干腐病



    玉米干腐病有3种:Diplodia zeae在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南等地有发生;D.macr ospora分布于广东、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D.frumenti只在山西和安徽省有发生,仅为害玉米。

    症状:地上各部均可发病,以果穗和叶鞘症状最明显。幼苗受害,幼芽和根部产生褐色干缩病斑,幼苗黄弱,甚至枯死,叶片发病产生5厘米×1~2厘米长形病斑,生长后期在下部4~5节气生根着生处及病穗附近发病,在叶鞘上生有褐色,紫红色或黑褐色病斑,后期中心变灰白,病叶鞘和病茎秆之间密生白色菌丝层。重病茎秆枯朽易折断,组织死亡产生大量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发病果穗多提前成熟,病穗与苞叶之间充满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包裹很紧密,不易剥离。病穗僵化变轻,籽粒干缩,灰褐色,籽粒间常有灰白色霉。发病后期,苞叶上、籽粒基部甚至全部籽粒上,穗轴内侧和护颖上都可产生小黑点。

    发病规律:玉米干腐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降雨后从分生孢子器里释放出大量孢子,随气流传播。玉米开花时叶鞘变松,孢子随同花粉落入叶鞘内,萌发生从叶鞘侵入,也可从伤口茎秆基部,不定芽或花丝、穗梗及果穗的苞叶间直接侵入。玉米开花授粉后最易感病。病菌适应温度范围广。高温多雨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发病,种子带菌,可进行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①严格植物检疫,严防带病菌种子调运传病。

             ②清洁田园,发病秸秆应在第二年雨季到来之前烧掉或深埋沤肥。

             ③病区实行2~3年的大面积轮作倒茬。

             ④病区严格选留无病果穗作种子。并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50%二氯萘酯可湿性粉剂拌种,消灭种子带菌。

             ⑤玉米抽穗期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


五、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该病菌可侵染玉米幼苗、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分生组织,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瘤状物。病瘤初为白色,内部亦为白色,肉质多汁,迅速膨大后逐渐变黑,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雄穗上部分小花受到侵染,则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常数个病瘤挤在一起,穗轴上生病瘤后,引起穗轴屈折,呈各种畸形。

    防治依据及方法:

1)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

2)玉米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播种前,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越冬菌源。堆沤有机肥要经过高温发酵。

3)挢病田实行2~3年轮作,加强肥水管理,特别是抽雄前后不要受旱。去雄前摘除田间病瘤。

 

六、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危害严重。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椭圆形至矩圆形,无明显边缘,灰色至浅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病斑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大小(4-20)毫米*(2-5)毫米。湿度大时,病斑背面长出灰色霉状物。

   发病特点:

   该病由真菌引起,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玉米尾孢和高粱尾孢。病原菌随病残体越冬,为初侵染源,进行重复侵染。7-8月份多雨的年份易发病,个别地块可引起大量叶片干枯。病原菌在干燥的条件下能够在病残体上安全越冬,但在潮湿的地表层下的病残体不能越冬。地势和种植形式对其发生有较大影响,而播期、种植密度、地势、肥料对玉米灰斑病的影响不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对灰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通过秋翻春耙压低田间的初侵染源;采用间作种植形式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的相对湿度,从而达到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目的;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必须采用化学防治,防病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减少病原菌后期的越冬数量。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进行大面积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常用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

 

七、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是指发生在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并导致全株迅速枯死症状的一类病害。

    茎腐病一般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盛期。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病茎地上部第一、二节间有纵向扩展的褐色不规则病斑,剖茎检查,其内部组织腐解,维管束游离呈丝状,茎秆变软易倒。多数病株初生根及次生根坏死,变成红色,须根减少。条件适宜时,病情发展迅速,地上部得不到水分,导致整株突然干死,叶片呈灰绿色,特别是雨后猛晴时,萎蔫和青枯更为明显。因此,该病也被称为青枯病。

    茎腐病分类:

   1、青枯型茎腐病

    症状: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发病快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玉米茎腐病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2、细菌型茎腐病

    症状: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 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以上两种病常混合发生,区分关键是看病组织是否有腐臭的菌液,如有,则为细菌型茎腐病;否则,为青枯型茎腐病。

    防治依据及方法:

    1、近年该病上升与部分育种材料抗病性差,耕作栽培条件改变有很大关系。因此,选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杂交种是首要防治措施。

    2、引致茎腐病的病原物都是弱寄生菌,保能侵染生长势较弱的植株。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降低土壤湿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健壮,减少茎腐病。

    3、合理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残和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可以减少田间菌源,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4、发病初期用天达裕丰2000-2500倍+72%农用链霉素3000倍+96%天达恶霉灵3000倍喷施基部2-3次。

    5、3%中生霉素600-800倍+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喷施基部。

 

八、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遍布世界各玉米产区。此病自1919年在我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全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20世纪80年代,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有上升趋势。玉米丝黑穗病病菌还可为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及杂草。

    症状特点:此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可表现症状,分孽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叶片上则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自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成株期病穗分两种类型:①黑穗型: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②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束」猖头状,整个果穗畸形。田间病株多为雌雄穗同时受害。

   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雌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许多地区常将本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种病实际上是由不同病菌所产生的不同病害,应加以区别。

    防治要点:用25%粉锈宁羟锈宁按照0.3%剂量拌种,防治效果不错;或用96%天达恶霉灵进行拌种,每公斤种子用种1-1.5kg。苗期用96%天达恶霉灵6000倍+天达2116粮食型600倍喷施基部1-2次。


    

九、玉米炭疽病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斑梭形至近梭形,中央浅褐色,四周深褐色,大小2~4×1~2(mm),病部生有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后期病斑融合,致叶片枯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块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温多雨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垦粘2号、渝糯1号、西玉7号、白粘早玉米、黄粘早玉米等优良品种。

(2)实行3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壤,及时中耕,提高地温。

(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4)用种子重量0.5%的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5)必要时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十、玉米条纹矮缩病

 

    中文名称:玉米条纹矮缩病   

    中文别名:玉米条矮病

    病害类型:病毒

    主要寄主:玉米

    危害部位:全株

    传播媒介:灰飞虱

    危害症状:

    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缩,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纹,后条纹上产生坏死褐斑。植株早期受害,生长停滞,提早枯死。中期染病植株矮化,顶叶丛生,雄花不易抽出,植株多向一侧倾斜。后期染病矮缩不明显。根据叶片上条纹的宽度分为密纹型和疏纹型两种。叶片、茎部、穗轴、髓、雄花序、苞叶及顶端小叶均可受害,产生淡黄色条纹或褐色坏死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毒由灰飞虱传播。蚜虫、叶蝉、蓟马、土壤、种子和摩擦都不传毒。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为8小时,体内循回期最短5天。病毒不经卵传播。气温20~30℃时,潜育期7~20天,一般9天。该病发生与灰飞虱若虫的发生有直接关系。3~4龄若虫在田埂的杂草和土块下越冬。翌年春转入麦田,羽化后成虫有一部分迁飞到刚出苗玉米田为害。7~8月虫口最大,为害也重。玉米收割后又转移到田埂杂草上,潜入根际或土块下越冬。带毒若虫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灌溉次数多或多雨,地边杂草繁茂有利于灰飞虱繁殖。玉米第一水适时浇灌发病轻,过早或过迟发病重。田间湿度大易招来灰飞虱栖息。

    发病因素:

    头年秋冬温暖、干燥、雨雪少,翌年春天气温回升早,播种过早,有利于灰飞虱等害虫越冬和繁殖及危害传毒,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发展。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播种过密、株行间郁闭,多年重茬、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播种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有机肥中不得含有大麦病残体;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4)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防治好蚜虫、灰飞虱等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防止病菌、病毒从害虫伤害的伤口进入而危害植株。

    (5)高温、干旱时应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6)在寄主杂草刚返青出土时,及时彻底清除或喷药灭虫,这是防病关键措施之一。。

    (7)选用抗病品种如群壮101、京黄113、豫农704、2569×获白、西单7号、中单2号、中单4号、农单5号、郑单4号等较耐病品种。

    (8)提倡连片种植,避免单一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避免因插花种植和少部分玉米田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盛发期吻合,造成灰飞虱传毒。

 

 

十一、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在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玉米产区发生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

症状::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发生地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杂交种或品种 如掖单4号、掖单2号和3号、沈单7号、丹玉16号、农大60、农大3138、农单5号、华玉2号、冀单17号、成单9号和l0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号、冀单30号、冀单3l号、冀单33号、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1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鲁玉16号、鄂甜玉11号、鄂玉笋l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陕玉911、西农11号等。(2)加强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我国目前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一酐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烟台14号、农大60号、黄早四、5003不抗病。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Copyrigh © 2019-2025 www.sclwn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川省绿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制作与维护:西昌新宇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地址:西昌市城南大道82号 蜀ICP备 0500021 号